喜讯:冯兆忠教授获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
近日,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开展了2022年度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优秀学会工作者奖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奖评选活动。
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共有2名学者最终获奖,其中之一为团队PI冯兆忠教授。
近日,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开展了2022年度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优秀学会工作者奖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奖评选活动。
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共有2名学者最终获奖,其中之一为团队PI冯兆忠教授。
热烈祝贺团队成员Evgenios Agathokleous教授获聘《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CREST)的副主编,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journals/best20,意味着Agathokleous教授取得的成就已被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同行关注与认可。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第四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2% Scientists 2022),从全球七百万余名科学家中遴选出排名Top 2%的科学家,涵盖了22个领域和176个子学科。该榜单分为“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1960-2022)”和“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两个榜单。
在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有3名学者入围2022终身成就榜,其中2人均为本团队成员,分别是冯兆忠教授和Evgenios教授。
臭氧污染会使花的视觉信号和挥发物信号紊乱,并干扰传粉昆虫的学习、记忆和行为功能,从而破坏植物-传粉昆虫共生系统。团队本次在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IF=20.589)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Ozone pollution disrupts plant–pollinator systems,原文见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ree.2022.08.004。该研究探讨了臭氧污染对植物-传粉昆虫系统的潜在生态影响和进化影响。
大气环境生态效应(AEEE)团队获批项目5项,获批项目经费达155万元。其中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项。2022年度,团队共6人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率为83.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冯兆忠教授团队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异戊二烯(ISO)响应臭氧(O3)污染的生理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揭示了长期O3暴露下,植物不仅会因ISO合成能力下降造成ISO排放速率降低,而且在气孔较大的速生植物(三倍体毛白杨)中,即使保持稳定的ISO合成能力,也会因ISO在叶片内部的氧化消耗,导致ISO排放速率降低。该研究成果为将臭氧胁迫纳入基于过程的ISO排放模型提供了理论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以题为“Elevated ozone inhibited isoprene emission ofa diploid and a triploid genotype of Populus tomentosa by different mechanisms”近期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IF= 7.298)。
博士研究生李双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冯兆忠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同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的资助。
2022年8月4日,本组教师Evgenios Agathokleous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Letter文章简要说明了如何为城市绿化选择合适的臭氧吸收植物。
普通的成熟山毛榉树是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树种。
全文翻译请点击阅读更多
喜讯:2022年4月23日,江苏省教育厅和科技厅分别公布了2022年度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和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名单,环境变化生态效应团队王琪副研究员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徐彦森讲师获批青年基金项目。
喜讯:2022年4月12日,Research.com网站公布了第1版Top Plant Science and Agronomy Scientists in China(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该排名包含2021年12月6日之前收集的h指数、出版物和引文值,是基于对Google Scholar和Microsoft Academic Graph上166,880名科学家的细致考察。学者进入顶尖科学家排名的标准是基于学科h指数、在给定学科内做出的贡献以及科学家的奖项和成就的比例。其中中国植物科学与农学顶尖科学家排名榜中有111名学者入选,团队PI冯兆忠教授位列TOP50,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唯一入选该领域的科学家。
https://research.com/scientists-rankings/plant-science-and-agronomy/cn